□張兆坤
近日,2025年山東省委一號文件——《中共山東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再加力的實施意見》發布,部署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等措施,讓農民更多參與產業發展、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東是農業大省,農產品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各地發展特色農業妙招頻出——在壽光,科技賦能蔬菜種植,搭建起從田間到餐桌的“高速通道”,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標桿;在菏澤,創意賦能牡丹產業,牡丹刺繡、牡丹折扇、牡丹瓷、牡丹精油等文創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在德州,文旅融合、多元營銷的加持下,德州扒雞實現了從地方名吃到享譽全國、遠銷海外的華麗轉身……這些土特產走出山東、逐鹿全球,盡顯山東農業蓬勃之力,也啟示我們,珍視先輩傳承,融合現代科技與潮流,匠心打磨品質、精準定位市場,便能撬動更多土味財富,繪就產業興旺、百姓富足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欲強特色產業,先謀品質進階。要向科技要出路。農業是最古老的產業,但很多現代科技都可以應用于農業領域,比如德州寧津建成天空地一體化農業大數據平臺,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采集土壤濕度、肥力、氣溫等關鍵數據,再反饋至農業管控平臺和農戶手機端,科學推薦精準高效的種植方案,提高作物單產和品質。此外,構建和完善農產品標準體系同樣不可或缺。政府要重視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組織農業專家適時開展種植或養殖技術指導;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為農產品貼上“身世二維碼”,既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又促使農戶提升產品質量;還要嚴厲打擊農產品質量安全違規行為,凈化市場環境,推動特色農業發展行穩致遠。
欲拓市場版圖,需深耕品牌塑造。要立足本地特色和資源稟賦,創新工藝,對農產品進行差異化生產,以塑造獨具特色的品牌形象;要充分借助農業展銷會、產品發布會等平臺,搭乘互聯網快車,全方位拓展農產品流通路徑;要提升涉農群體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通過廣泛普及專利、商標等相關知識,讓涉農群體清晰知曉知識產權的涵蓋范圍、侵權危害以及維權途徑;更要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形成特色地理標志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帶動當地農產品加工業整體邁向品牌化發展之路。德州樂陵依托小棗成功打造“樂陵小棗”這一區域公用品牌,以此為抓手,持續推動金絲小棗產業全鏈條升級、全方位提質增效,成為區域農業發展的有力引擎。
當前,在齊魯大地之上,特色農業已然開啟一場波瀾壯闊的革新之旅;展望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土味傳奇承載著厚重的齊魯文化、閃耀著品質光芒,跨越山海、暢銷全球,書寫山東農業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作者單位:寧津縣融媒體中心)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編輯|張明昭
審核|胥愛珍 終審|尹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