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市持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連續3年躋身中國城市創新百強榜——深化產學研融合 加快建設科技強市
□本報記者楊鳴宇 本報通訊員王世林 張帆
2025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大會將于7月17日在我市舉行,這是一場科技創新的“盛宴”:大會匯集234家企業的560項需求,引來23家國家級學會、33所高校科研院所參與,必將為德州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我市積極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連續3年榮登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百強榜,研發投入強度居全省第4位,這次省創新驅動發展大會選擇在德州舉行,正是對我市創新發展成效的充分肯定。
厚植創新沃土 激活主體動能
為讓創新活力充分奔涌,我市從頂層設計入手,筑牢制度根基,為科技創新打造了一片沃土。
高規格組建的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如同精密的“導航系統”,將戰略規劃、資源配置等環節擰成閉環,打破了部門、區域壁壘,形成跨領域協同的創新合力。在此基礎上,“科創十條”與科技強市實施意見相繼出臺,23項實施細則如同毛細血管,將政策紅利精準輸送到創新鏈條的每個環節。這套覆蓋技術攻關、企業培育、成果轉化的政策體系,以政策紅利激發創新活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
政策的溫度,最終轉化為市場主體的熱度。通過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我市有效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同時,建成省級以上孵化載體26家,搭建起包括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在內的全過程孵化體系,并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打造出由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領軍企業構成的“雁陣式”發展格局。
攻堅核心技術 筑牢平臺底座
7月12日,在山東百龍創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將D-阿洛酮糖產品打包裝箱,準備發往海外。百龍創園是國內功能糖行業的領軍企業,為搶占國際市場,他們通過政府牽線,聯合江南大學合作建立百龍創園營養健康創新中心,組成研發團隊,攻克“D-阿洛酮糖關鍵制備技術”,產品品質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功打入歐美高端市場。
產業鏈的“痛點”,正是科技創新的“靶點”。我市圍繞11條標志性產業鏈,精準布局,靶向發力,實施市級重大科技項目,立項支持科技計劃3144個,構建起了“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院所答題、市場判題”的協同攻關路徑,集中攻克了電子級多晶硅大規模生產技術等一大批“卡脖子”技術難題。承擔省級以上科技計劃200余項,爭取資金超5.5億元。今年,聯合石油“具備智能通訊的深海/深地高溫耐蝕螺桿鉆具研發與產業化”等6個項目獲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立項,爭取資金5375萬元。推薦“輕量型阻燃隔熱玄武巖纖維復合織物開發與應用”等40個項目申報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并納入市級重點研發計劃支持。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創新平臺的堅實支撐。我市實施創新平臺筑基行動,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優勢領域爭創省級以上創新平臺464家,建設市級創新平臺1775家,構建原始創新、技術孵化、產業應用“三位一體”支撐體系。縣域創新能級顯著提升,齊河縣、德城區先后獲批山東省科技創新強縣,齊河高新區晉升省級高新區,全市形成“1個國家高新區+1個國家農科園+1個省級高新區+1個省級農高區”的多層次、多維度創新載體網絡。
暢通轉化鏈條 匯聚人才合力
今年5月,市科技局組織20余家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重點企業負責人赴北京,與中國科學院所屬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對接。雙方圍繞碳纖維復合材料、石墨烯材料、新能源電池等領域深入交流,達成合作意向10余項,挖掘招商線索3條,為科技成果落地架起“橋梁”。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我市構建“1+ 1+1+N”中國科學院德州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精準鏈接中國科學院科研、人才、平臺等創新資源,推動優質成果落地德州。今年,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領域精準推送105項先進科技成果。
我市布局建設21家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深化“1庫2平臺3主體”協同機制,引進轉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360余項。強化科技金融賦能,建立科技成果評價與風險補償機制,發放科技成果轉化貸款超3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400億元,推動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本高效銜接,加速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依托“山東科技大市場”常態化開展科技成果對接系列活動,引進轉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20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47億元。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我市在人才引育方面成果顯著,2024年全市入選國家級重點人才工程24人、省泰山人才工程13人,全市省級以上重點人才達到1900人次。深化產才融合,創新實施科技人才賦能“十百千”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選派159名高層次人才下沉企業擔任“科技副總”,推動500余家企業與287家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深度合作,為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