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轉變涉企執法理念、創新執法方式——從“管字當頭”到“服務為先”
□本報記者鄧靜本報通訊員鄭學明
德州以規范涉企行政執法為抓手,推動執法理念從“管理”向“服務”轉型。今年上半年,一組對比鮮明的數據印證了這場變革的成效:全市入企檢查次數同比下降近40%,涉企罰沒金額下降約60%。與此同時,截至6月底,全市實有企業總量18.19萬戶,同比增長3.86%,增速躍居全省首位。
數字背后,是我市凝聚監督合力、重塑執法流程、升級服務理念,探索“力度與溫度并存、不缺位不越位”行政執法新模式的治理實踐。
攥指成拳貫通監督力量
監督力量分散曾是制約執法效能提升的瓶頸。我市以刀刃向內的決心,推動行政執法監督從“九龍治水”走向“攥指成拳”。
在華芳夏津紡織有限公司的行政執法監督聯系點,執法監督聯絡員徐海軍指著監督牌匾介紹:“全縣已有11家棉紡企業設立了執法監督聯系點,我們填的行政執法問卷直通司法局,今年反饋的兩條執法問題建議全部被采納?!?/p>
監督,企業變“前哨”的同時,部門也在強協同。市紀委監委與市司法局聯合出臺《紀檢監察監督與行政執法監督貫通協調工作辦法》,建立線索移送、聯合辦案、信息共享閉環,推動“執法問題”與“風腐問題”同查同治,形成“紀法雙督”剛性約束。上半年,197條12345涉企熱線線索雙向移交,70條深挖徹查。
紀委監委、司法局聯合監督,同時,府院府檢聯動構建案例研討、同堂培訓制度,力促執法標準“一把尺子量到底”。
案卷評查是強化執法監督的關鍵抓手?!拔覀兘谭ú块T月自查、司法行政部門季評查機制,兩方帶著‘放大鏡’查執法案卷?!笔兴痉ň中姓谭ūO督科四級調研員王志偉介紹,“今年一季度,司法行政部門評查發現781項案卷瑕疵,發出25份監督意見書直抵執法部門,推動問題整改形成閉環鏈條?!?/p>
一張貫通上下、日益緊密的監督網絡,正悄然重塑著德州的執法生態,成為規范執法的堅實后盾。
精準監管無事不擾
涉企行政執法事關企業切身利益與市場公平秩序。如何破解“多頭執法、隨意檢查”?德州的答案是:掃碼入企,讓精準監管、無事不擾成為新規范。
如今在德州,執法人員入企檢查前,必須掃描企業營業執照二維碼,依托“魯執法”平臺,實現事前備案、計劃匹配、掃碼入企、事后評價全鏈條管理,從源頭遏制亂象。
“事前備案、掃碼入企,再不用擔心隨意檢查。”在各家企業相關負責人的手機里,“魯執法”App成了安心經營的保障。
掃碼的另一重意義在于賦予企業“話語權”。檢查結束后,企業可對執法行為在線評價,真實反饋,反向倒逼執法行為更規范、更文明。
規范企業守法,不僅在于事后監管,更在于事前精準供給。針對產業發展實際,各縣市區推出“一業一冊”依法指引,將晦澀法規變為產業“說明書”,為企業提供清晰易懂的合規“導航圖”,成為企業規避風險、規范發展的實用工具。
以武城縣為例,據該縣暖通空調行業協會反饋,自“一業一冊”依法指引推行以來,行業年度安全生產事故同比下降38%,因“不知規”導致的處罰下降90%。
制度層面,我市出臺《涉企行政檢查管理辦法》《企業分級分類監管辦法》,編制涉企檢查清單294項、分類監管清單202項,確?!扒鍐沃鉄o檢查”。同時,構建起特色制度閉環:
“三書同達”解心結,處罰決定書、合規建議書、信用修復告知書同步送達。今年上半年,指導313家企業修復600余條失信記錄;
“免罰輕罰”卸包袱,推出339項“免罰輕罰”清單,覆蓋19個領域。今年以來,為856家企業減負1200萬元;
“綜合查一次”提效能,聯合檢查率提升至13.9%,壓減入企1500次。
深度服務 賦能成長
位于慶云縣的山東濱慶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涉及不少危險環節,是縣里重點關注的單位??h司法局專門聘請專家團隊,深入企業車間排查隱患,精準找出“病灶”的同時,還開出“藥方”——整改措施、所需物資、時間節點和預期效果,一項項列明。整改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專家持續跟蹤輔導。公司隱患排查準確率提升60%,隱患整改率達100%。
“找問題”轉向“送方案”,聚焦服務精度與深度,德州各地展開多項探索:慶云縣推行“預先告知式”檢查,企業自查在前,執法在后;市生態環境局齊河分局開展“親清面對面”走訪,危廢資源化項目獲全程幫扶;武城縣“一業一冊”指引融合16個部門要求,800份資料直達企業;市級編制12個重點產業全生命周期經營指引,開展預防性“診療”22場,為102家企業出具定制“體檢報告”,240件次合規指導將風險扼殺于萌芽。
柔性執法催生了自覺守法。不少企業在收到精準的合規指引后,主動對照整改、完善內控。
“當執法者化身‘法治輔導員’,合規經營成為企業自覺,這意味著我們的執法理念正在發生根本轉變。”王志偉表示,“其核心價值,在于激發企業內生動力,構建政企互信共治的新生態,最終匯聚成同向奔赴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