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麻醉醫生駐守產房,多學科協作破壁壘——疼痛不再是分娩“標配”
醫生向孕婦講解無痛分娩。記者唐志梅攝
麻醉醫生為止痛泵注入麻醉藥劑。記者唐志梅攝
□本報記者滕璐 唐志梅
6月14日上午9點,德州市婦幼保健院東院區家庭一體化病房內,25歲的王女士側臥在產床上。她剛在麻醉醫生孫秀芝的幫助下接受了分娩鎮痛,眉宇間舒展平靜。當記者詢問“真的不疼嗎”時,她笑著點了點頭說:“現在腳上有股暖流,感覺不到疼了。”此刻輕松的笑意一掃之前痛苦的神情。
6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分娩鎮痛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全國開展產科醫療服務的三級醫療機構將全部能夠提供分娩鎮痛服務;到2027年,開展產科醫療服務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將全部能夠提供分娩鎮痛服務。
床旁的胎心監護儀上,代表宮縮的曲線正規律起伏。這本應是劇痛襲來的時刻,王女士卻幾乎感受不到痛苦。當助產士沙漣漪輕聲提醒用力時,她深吸一口氣,神情專注而平靜。沒有嘶喊,沒有扭曲的面容。最終,伴隨一聲清亮的啼哭,新生命降臨人間。
一根“發絲導管” 提升產程舒適性
“分娩鎮痛主要針對自然分娩過程。”德州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王清楓介紹,目前臨床廣泛應用的是椎管內分娩鎮痛技術。麻醉醫生通過一根“頭發絲兒一樣細”的導管,置入在產婦腰椎硬膜外腔,通過止疼泵,持續注射低濃度麻藥。
記者在現場看到,麻醉醫生孫秀芝精準定位穿刺點,輕柔置入導管。整個過程產婦保持側臥,無明顯不適。“藥物不進入母體血液循環,幾小時內完全代謝,不影響嬰兒健康和母乳喂養。”實施鎮痛后,孫秀芝及時向王女士及家屬進一步講解技術的安全性。
在德州市立醫院產科,個性化鎮痛方案成為特色。“我們根據產婦體質、產程進展實時調整。”產科大主任林秋珍介紹說,自從美國“無痛分娩中國行”專家團隊在2016年和2019年分別來市立醫院指導交流,醫院產科、麻醉科逐漸打破學科壁壘,以保障產婦安全和體驗感為目的,推行個性化鎮痛方案。
技術的成熟帶來普及率的飛躍。目前,德州市立醫院分娩鎮痛率已達95%,而作為市級婦幼專科醫院的德州市婦幼保健院同樣也達到95%。“這個數字還在穩步提升,如今,絕大多數產婦會主動選擇無痛分娩。”市婦幼保健院產房護士長梁金蘭說。
政策支持 推動分娩鎮痛普及
產婦舒適分娩的背后,是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撐。早在2018年11月,國家衛健委就發布了《關于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2018年至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一定數量的醫院,開展分娩鎮痛診療試點工作,發揮試點醫院的帶動和示范作用,以點帶面,逐步在全國推廣分娩鎮痛診療工作。第一批國家分娩鎮痛試點醫院名單中,我市兩家醫院入選,分別是德州市婦幼保健院和寧津縣人民醫院。
“為了做好分娩鎮痛工作,我們在值班制度、人員培訓上重點傾斜。”德州市婦幼保健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醫院已實現產房內24小時分娩鎮痛服務,主治醫師以上資質的麻醉醫生,需經過考核,合格后才能列入24小時值班隊伍,隨時待命。
更關鍵的是費用保障。德州市醫保局工作人員證實:“自2019年起,我市已將分娩鎮痛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德州市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表(綜合醫療服務類)》中明確規定,術后鎮痛(分娩鎮痛加收)項目,是由醫保支付的,自付比例為20%。
觀念升級 “打無痛”深入人心
分娩鎮痛率的提升,不僅是椎管內麻醉技術的成熟運用,更是因為大眾對無痛分娩理念的認可。在德州市婦幼保健院孕婦學校,一堂分娩鎮痛課座無虛席。王清楓解釋道:“現代麻醉技術已能實現‘可行走的無痛分娩’,產婦在鎮痛狀態下仍可自由活動。”
在德州市立醫院,知識普及貫穿整個孕程。從建檔開始到孕期保健,醫生將分娩鎮痛納入講解宣教內容;孕婦學校將其列為必修課;產科病房的宣傳冊隨時可取。“不少產婦入院時,已經對分娩鎮痛了解得很全面了。”林秋珍說。
6月15日下午,在市立醫院產科病房,待產的蘇女士正與丈夫辦理入院手續。“雖然是第一胎,但是我們早就約好要打‘無痛’,舒舒服服地把孩子生出來。”她說。
目前,在以外科為主的綜合醫院,麻醉醫生數量仍顯緊張。我市仍有部分醫療機構,麻醉醫生的數量不足以滿足產科的分娩鎮痛需求,因此無法提供相關服務。但市婦幼保健院和市立醫院的經驗已形成示范效應,推動更多醫療機構優化服務模式,為開展完善分娩鎮痛診療服務提供了更多可及性。
當王女士懷抱新生兒露出微笑時,新生命的第一聲啼哭不再伴隨母親的痛苦呻吟,房里只有輕柔的安撫聲和嬰兒咿咿呀呀聲柔和地交織在一起。今后,德州將積極推動分娩鎮痛普及,通過技術的進步、觀念的更新、政策的保障,正在把“痛”字從生育字典中剔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