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藥物試驗入組躋身全國前三
新藥“試水”帶來生命轉機
管理員監測試驗藥品的儲存溫度
德州新聞網訊 記者劉春楊 通訊員張月華 王曉軍
日前,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臨床藥物試驗腫瘤項目入組躋身全國前三,這意味著“家門口的前沿治療”從愿景變為現實。然而公眾的顧慮也由此而來:沒有上市的藥物在人身上做試驗,真的安全嗎?4月14日,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內二科主任李雪峰給出了關于“藥物臨床試驗”的詳細解讀。
晚期患者重燃生的希望
當67歲的張士剛(化名)顫抖著接過檢查報告,“腫瘤縮小80%”的結論讓他瞬間紅了眼眶。他是一名胰腺癌晚期患者,化療后血小板一直在下降,用了很多藥效果都不理想。“就在我陷入絕望的時候,看到了醫院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招募公告,沒想到命運因此而改變。”張士剛回憶。
談及這位患者當時的病情,李雪峰印象深刻,“隨著化療次數增加,患者血小板數值逐漸降低到僅有正常人的1/3,無法按期化療,常規升血小板治療方案效果不理想。”經過醫院詳細評估,張士剛被納入升血小板藥物的試驗項目,經過4個周期治療,不僅血小板水平穩定回升,腫瘤病灶也顯著縮小。
藥物臨床試驗是指以人體為對象的試驗,目的在于發現或驗證試驗藥物的臨床醫學、藥理學以及其他藥效學作用和不良反應,以確定藥物的療效與安全性的系統性試驗。“對于腫瘤晚期患者來說,在無藥可醫的情況下參加試驗,或許能為他們帶來一線生機。”李雪峰坦言。
層層“關卡”筑起生命防線
將未上市藥物用于人體,安全如何保障?對于公眾的這些疑慮,李雪峰拿出了《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手冊,“每個試驗項目要經過倫理審查、方案設計、應急預案等審批程序,還有精準篩選、動態監測、應急響應等流程。我們比患者更謹慎。”李雪峰說。
藥物臨床試驗一般分4個階段:Ⅰ期受試者50人左右,評估安全性,確定劑量范圍;Ⅱ期受試者100人左右,初步驗證療效,優化治療方案;Ⅲ期受試者300人以上,多中心對照試驗,確證臨床價值;Ⅳ期為上市后監測,持續追蹤長期效果。“Ⅰ期試驗雖然風險較高,但用藥劑量都經過前期動物實驗驗證,且有梯度遞增設計。”李雪峰介紹,只有前一期的試驗沒有問題才能開始下一期,一般到了患者試用階段,說明這款藥物的風險已基本排除。
認知提升助推醫學進步
臨床試驗是所有藥物從研發到上市銷售的必經階段,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受試者需要經過層層篩選,通過納入和排除的標準,才能進入試驗。
以市第二人民醫院升血小板藥物試驗項目為例,參加此研究須滿足這些標準:18周歲至75周歲,確診為惡性腫瘤,受試者目前正在接受以21天為周期的化療,化療方案必須為含鉑類藥物聯合治療方案,受試者能夠理解本臨床試驗的程序和方法等。
“這個項目全國50余家醫療機構共入組100例,我們醫院就占了4例。”李雪峰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占比數據,說明如今德州患者的認知正在發生轉變,參加試驗就是當“小白鼠”的觀念逐漸淡化,充分安全的數據支撐讓越來越多的患者打消了顧慮。
“管用就行”這是受試者最常說的話,安全有效是他們最大的期盼。“不光能用上新藥緩解病情,還有一些補助,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安慰和鼓勵。”患者周曉芹(化名)感慨地說。據了解,患者入組試驗項目后,可免費享有與試驗相關的檢查和用藥,還有營養補助和交通補助等。臨床試驗藥物往往代表著當前最先進的研究方向,對于標準治療無效的晚期患者,參與試驗不僅可能獲得免費的前沿治療,更能為醫學進步貢獻力量。
每一款新藥的誕生,是藥物研發者、醫務工作者、受試者共同努力的結果。作為全市唯一可以做腫瘤Ⅰ期藥物試驗的機構,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自2023年10月獲得開展藥物臨床試驗的資質后,腫瘤專業已有3名副主任醫師以上的醫生取得國家認證的主要研究者資格。“在嚴格的法規、完善的保障措施下,醫院將持續為更多腫瘤患者提供多樣化的治療途徑和方法,為生命延續開辟新道路。”李雪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