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對象:齊魯醫院德州醫院胃腸外科主任蘇英鋒
受訪對象: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科副主任王晶
受訪對象:德州市中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邵峰
受訪對象:德州市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王桂杰
受訪對象:德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肛腸二科主任馬愛文
編者按
8月19日是第八個中國醫師節。我市18571名執業(助理)醫師以平凡之軀,承載生命重托。他們口罩后的面容或許模糊,但逆行而上的背影、創造奇跡的雙手,早已深入人心。在醫院診室、手術室穿梭,于生死間堅守,他們用醫術編織希望,以溫暖對抗病魔。這襲白衣,是責任,更是擔當,詮釋著“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值此節日,我們采訪了5位我市醫療領域的代表人物,聚焦醫者群像,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崗位上發光的守護者。
做百姓的胃腸精密“維修工”
□見習記者張麗娜 本報通訊員李夢嬌
問診、查房、手術……在齊魯醫院德州醫院中心院區,52歲的胃腸外科主任蘇英鋒,不停穿行在診室、病房與手術室之間。8月12日下午三點半,在外科住院部7樓胃腸外科病區,記者終于等來了他的片刻空閑。
1996年,23歲的蘇英鋒一畢業就進入當時的德州市人民醫院工作,一干就是29年。在普外科的“大熔爐”里,他從傷口縫合起步,逐步精進技術。到如今,他主刀的四級手術有近3000臺。
2002年,蘇英鋒赴北京協和醫院進修,為技術突破打下基礎。2014年,醫院正式開展胃腸腫瘤微創手術,他主動鉆研,反復打磨流程,將腔鏡手術變成科室常規術式。2020年,醫院細分科室,胃腸外科正式成立,他又扛起科室主任的重任,牽頭制定標準化手術流程,帶著團隊一步步提升微創手術的質量與效率。2022年,醫院與齊魯醫院合作共建,借助專家指導,他帶領團隊開展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無須開腹即可完成,大幅減輕患者痛苦。
多年來,從常規手術到復雜病例的診療,蘇英鋒在胃腸外科領域不斷突破。他致力于成為老百姓的胃腸精密“維修工”。手術臺上,蘇英鋒既有對高齡復雜病例的細致攻堅,也有對急癥重癥的生死營救。
2月6日,80歲的直腸腫瘤合并直腸陰道瘺患者輾轉多家醫院后找到蘇英鋒,因年齡大、腫瘤大、手術風險極高,其他醫院均建議僅做造瘺緩解癥狀,不切除腫瘤。“腫瘤在肚子里,就像顆定時炸彈。”家屬帶著老人找到蘇英鋒時,道出了擔憂。蘇英鋒迎難而上,他牽頭多學科團隊拆解風險點,反復研判后,為患者制定了“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乙狀結腸造瘺術”治療方案,實現了“腫瘤切除+陰道瘺修復”雙重目標。
面對急癥,蘇英鋒同樣沉穩應對。去年9月27日,醫院接診了一名鋼筋貫穿傷危重癥患者。約60厘米長、大拇指粗細的螺紋鋼筋,貫穿患者整個胸腔、腹腔、盆腔。蘇英鋒作為胃腸部位手術的主要負責人,參與多學科營救,歷經6小時手術,鋼筋被完整取出,患者轉危為安。
作為科室主任,蘇英鋒鼓勵年輕醫生提出自己的治療思路。在他引導帶動下,科室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如今,科室骨干已能獨立完成胃癌治療、雙通道重建等復雜手術,科室年四級手術量達600多例,微創手術比例超90%。
給腫瘤患者更多生的希望
□本報記者滕璐 本報通訊員王曉軍
8月11日下午5點半,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科門診,副主任王晶看完最后一位患者,匆匆往病房走去。每周3天門診,2天手術,白天工作結束后,她還會再去查房,了解患者情況,常常回家已經晚上8點了,這便是她的常態。即便如此,她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不值門診時就在手術臺上,就連周末也成了學習充電的時間。
2005年,剛走出大學校門的王晶帶著對臨床醫學的熱忱,走進了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成為婦科醫生。“當時我就想做一名外科醫生,拿手術刀,為患者除病痛。”王晶回憶說。
但隨著接診的中晚期腫瘤患者越來越多,王晶逐漸意識到:“手術治療雖然重要,但也需要放療、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多種手段,規范、綜合治療,患者才有更多生的希望。”
今年年初,79歲的張慧琴(化名)被抬進了醫院。10余厘米的宮頸腫瘤壓迫膀胱和直腸,她吃不下飯、排不出大小便,瘦得只剩一把骨頭。更棘手的是,由于腫瘤性質特殊,前兩次病理檢查都只顯示是壞死組織。王晶帶著團隊做深部穿刺,最終確診為罕見宮頸大細胞淋巴癌。
“老人年紀大,化療耐受不了,經過多學科會診,制定先局部放療再全身治療的方案。”王晶說。精準的定位和靶區勾畫對治療至關重要。整個過程,王晶團隊根據腫瘤消退程度,及時調整放療劑量和靶區,總共做了3次定位。治療很順利,且沒有不良反應。很快,患者能自己排大便了,又過了一段時間可以自主排尿了。出院時,老人臉紅撲撲的,她還拉著王晶的手說:“王大夫,謝謝你治好了我!”如今,經過腫瘤標志物和血項檢測顯示,老人腫瘤完全消失了。
術后,患者經常出現的漏尿、淋巴水腫等問題,讓人難以啟齒。王晶了解到這一情況,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她帶領團隊開展盆底手術和射頻治療,建立淋巴水腫門診,填補了德州技術空白。她主導開展宮頸癌早篩項目,通過HPV甲基化檢測等更精準手段,提升了宮頸癌篩查的精準性。得益于此技術,3位年輕女性及時篩出早癌,并得到救治。
20年過去了,王晶依然記得剛入職時的初心,只是這份初心早已從“做好一臺手術”,變成了“讓每位患者不僅活下來,更能有質量地活”。正如她所說:“醫者之路沒有終點,只有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帶給她們治愈和生活的希望。”
以“心”護心 挑戰中前行
□本報記者徐冬曉 本報通訊員王琰
8月13日早上8點,德州市中醫院心血管科病房內,主任邵峰準時帶領年輕醫師開始查房。她一邊細致詢問患者癥狀,一邊為隨行醫師講解診療要點。3個多小時的查房結束時,白大褂上已浸出薄汗。然而,她臉上不見絲毫疲憊,眼中滿是對工作的執著與熱忱。
邵峰對心血管領域的熱愛,從職業選擇時便已堅定。1994年從濰坊醫學院(現為山東第二醫科大學)畢業后,她便開始從事內科醫療工作。面對科室主任推薦相對輕松的腎內方向,她毅然選擇工作強度更大的心內科,只因“喜歡這種與生命賽跑的挑戰感”。
急危重癥搶救的現場,最能詮釋這份“挑戰感”的重量。2017年深冬的一個夜晚,醫院急診接診一名急性心梗患者:心室顫動,心跳驟停。剛結束3臺介入手術的邵峰再次進入介入導管室,她一邊持續胸外按壓,一邊指導團隊除顫、給藥,10分鐘后患者恢復自主心律。待完成急診介入手術,東方泛白,她已在醫院堅守36小時。
從死神手里搶人的底氣,源自不斷精進的醫術。30多年以來,憑著不懈的學習和鉆研,邵峰逐漸熟練掌握各種心內科疾病的診療技術,擅長冠狀動脈造影、支架治療,精通急危重癥救治和慢病管理。2007年在德州率先開展經橈動脈冠脈介入術,解除患者術后臥床之苦。如今她已完成4000余例介入手術。2023年底帶領團隊啟用冠心病監護病房后,成功救治300余名危重癥患者。去年以來,她又帶領團隊開展了室上速、室速射頻消融術,永久起搏器安置術,房間隔缺損封堵術等多項新技術。
“西醫救急,中醫固本,兩者結合才能給患者最好的治療。”邵峰說。退休教師張桂發(化名)受多源性室早困擾多年,多方治療效果不佳。邵峰采用“運氣針法”聯合中藥治療,一段時間后張桂發癥狀明顯改善。她帶領團隊開展13項中醫適宜技術,針對高血壓患者制定“辨證施針+個體化用藥”方案,提升了療效。
作為科室主任,邵峰注重學科建設,將科室醫生按冠脈、心律失常、心衰等多個亞專業方向培養,每年選派多名醫護人員到北京三甲醫院進修。每周三,利用下班時間,科室組織業務學習。
邵峰坦言,自己從選擇心內科那天起,就沒想著輕松。30年來,她救過多少人、做過多少手術,自己也記不清了。只知道只要患者需要,她就隨時在崗。
用愛和專業托舉新生命
□本報記者唐志梅 本報通訊員李迎夏
8月18日早上8點,德州市婦幼保健院東院區產科門診,樓道里開始有孕婦排隊等候。產科主任王桂杰早已在診室,桌上晾著冒著熱氣的兩杯水。一上午,他沉穩平和地與孕婦們交流。結束時,孕婦的水杯換了幾輪,他那杯水早已涼透,卻仍是滿的。
1986年出生的王桂杰,2008年從濰坊醫學院(現為山東第二醫科大學)畢業,進入德州市婦幼保健院。他總是第一個到科室,熟悉理論知識,閱讀大量病例。刻苦學習讓他迅速成長為可靠的產科醫生。
從醫17年,王桂杰堅信,過硬的專業技術是保障母嬰安全的根本。2012年,他作為醫院首位進修生,赴北京協和醫院學習。2013年,學成歸來的王桂杰擔任產科副主任。當時生育二胎增多,高齡、高危孕婦數量上升。他與科主任商議對策,在市里率先開設二胎生育咨詢門診及孕期糖尿病等專病門診,推行妊娠期體重管理。他還組織團隊開展危重孕產婦急救模擬演練,經驗在全市推廣。
他常說:“每天每人每事,盡心盡力盡責。”無論寒暑,搶救電話一響,他總會第一時間趕到。2022年8月29日,一位待產孕婦突發胸悶、意識喪失,血壓血氧驟降,胎心減慢。接到消息的王桂杰迅速到位,憑借經驗判斷:羊水栓塞!這是產科最危急的情況。他立刻組織手術,一分鐘內娩出胎兒。新生兒復蘇剛成功,產婦突發心跳驟停!王桂杰帶領團隊持續心肺復蘇、電除顫。32分鐘后,產婦心跳恢復。母子最終平安出院。
從成為一名產科醫生至今,王桂杰一直守護著這方幸福與希望,他主刀手術近萬臺,門診接診6萬余人次,參與搶救危重孕產婦500多人次、危重新生兒300多人次。
王桂杰不僅有治病救人的能力,更能照顧到孕婦的情緒。他發現產檢與分娩頻繁更換醫生易引發孕婦緊張情緒。為此,他在產科推行“一貫制”診療服務:從首次產檢到分娩再到產后復查,由固定醫生團隊負責,方案個性化。“在這里做產檢,真的很安心、很踏實。”孕婦們紛紛表示。
王桂杰認為產科醫生需像內科醫生般思考,外科醫生般動手,心理醫生般溝通。他的手機里存著許多產婦電話,微信隨時答疑。問他為何堅持?他說:“保障全市母嬰安全,做好生命起跑線上的守護者,這就是我的追求。”
治已病防未病 守護肛腸健康
□見習記者張麗娜 許歡 本報通訊員李照起
8月14日上午,德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德州市肛腸醫院)中心院區病房內,68歲的肛瘺患者李建國(化名)笑著對肛腸二科主任馬愛文說:“昨天做完手術,今天就能下地溜達了,真不疼!”聽了患者的稱贊,馬愛文會心一笑。
1998年,馬愛文畢業后便進入德州市肛腸醫院工作。那時,他面對的是另一番景象:治療手段有限,設備簡陋,患者術后往往因劇烈疼痛扶墻行走,恢復期漫長。“不光要治好病,更要讓患者少受折磨。”見到了太多患者的痛苦后,他把這句話作為深耕專業的動力。
為精進技術,馬愛文先后赴北京市肛腸醫院、山東省中醫院等醫院進修,把微創技術、中西醫結合療法帶回科室,并結合中藥熏洗、穴位貼敷等中醫特色療法,大幅減輕患者術后疼痛。
今年2月,一位50歲男性患者輾轉找到馬愛文時,已在外院經歷5次肛瘺手術,卻因病情復雜反復復發。“再難也要試試,不能讓患者失去希望。”馬愛文帶領團隊反復研究、推演手術步驟,最終為其制定了高位復雜性肛瘺掛線切除術的個性化方案。在精準操作與細致的術后管理下,患者順利康復出院。
這樣復雜的病例,在馬愛文的職業生涯中并不少見。了解了這類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與煎熬后,他意識到不光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于是,當醫院籌備科普直播時,他積極利用下班后、周末等時間,精心準備內容,利用專業知識進行直播。從常見的痔瘡預防,到肛瘺術后護理,他總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拆解專業知識,還會結合臨床案例解答網友疑問。他耐心細致,常常一場直播下來口干舌燥,卻樂在其中。“能讓更多人了解肛腸疾病,減少患病痛苦,這比單純看好一個病人更有意義。”他這樣認為。
“從剛入職時跟著前輩摸索,到現在能帶領團隊攻克復雜病例,離不開醫院給我們搭建的平臺。”馬愛文對醫院的培養心懷感恩。他認為,科室能從過去單一的肛門疾病診治,擴展到涵蓋胃腸疾病的綜合診療,并成為山東省中醫藥臨床重點專科,背后是醫院在設備更新、人才培養上的持續投入。
看到越來越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微創、無痛的診療服務,馬愛文說這份努力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