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靜
日前,《關于高質量發展鄉村富民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措施》出臺,多維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標志著德州正以系統性變革夯實產業根基,為農民增收鋪設可持續之路。
發展富民產業,是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的關鍵抓手,更是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實現農民美好生活的根本路徑。只有勇于面對挑戰,破瓶頸、疏堵點,才能讓富民產業真正落地開花。
產業深“融”,拓展價值空間。從綠色“噸半糧”工程到農產品精深加工集群,小麥化身面條、預制菜等高附加值商品;從桑黃種植到健康養生旅游,農田變身文化研學基地與露營營地,以“農食融合”“農文旅融合”為引擎,農業發展實現“接二連三”。
緊密聯農,共享發展成果。《若干措施》提出“創新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并從產業發展和資產盤活兩方面保障農民增收。面向未來,必須攻堅聯農帶農的痛點、堵點:創新經營組織形式,引導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等主體有序發展,構建緊密發展聯合體;深化“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形成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通過深度參與,讓農民不再單純圍繞種養生產打轉,產業增值從“企業獨享”變為“農民共享”。
優化就業,激活鄉村潛能。開辟更廣闊的農村就業新空間,必須精準施策、打通堵點。滿足新產業新業態提出的新要求,首在培育“新農人”。培訓應以培強農民技能水平、培優產業發展能力、培育綜合素質素養等為目標任務。在培訓高素質農民的同時,針對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聚焦智能制造、健康照護、直播電商等領域,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就業推薦”項目化培訓模式。政策支持必須落到實處,細化落實用地、融資、稅收等優惠,切實解決創業初期的“首貸難”“用地難”等問題,讓政策紅利充分釋放,為“新農人”保駕護航。
鄉村振興的基石,在于讓產業扎根鄉土、惠澤于民。產業融合提升農業價值、建立聯農機制共享發展成果、優化就業環境拓寬增收渠道——三者交織互促,方能將“增收”寫入農民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