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濰柴智能化工廠,智能化生產線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能對生產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確保每一臺發動機都符合高質量標準。(資料圖片)
在動力裝備領域,山東濰坊足夠硬氣。
先看規模:擁有“國字號”動力裝備集群,年產值達3000億元、約占全國動力裝備產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
再看結構:圍繞濰柴等龍頭企業,形成了極其密切的配套企業群,動力裝備幾乎所有環節都能找到本地供應商。
動力之城名副其實,濰坊動力裝備產業正向著“世界級”產業集群邁進,其發展的齒輪,正咬合出產業升級的新轉速。
鏈式協同
得益于鏈條長、配套全的優勢,在濰坊,大中小企業、上下游之間的合作協同日益緊密:大企業帶動產業鏈發展,中小企業專攻細分領域,各展所長,共同培育,撐起裝備制造業的一片天。
企業共育,大企業發揮什么作用?
不僅規模要大,成為產業生態的鏈接者和穩定錨,還要有大能力,承擔大責任。能力和責任從何而來?先看濰柴這個“老大哥”。
向內看,是自身技術與實力。“熱效率53.09%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人類百米跑進9秒,是不是很逆天?”濰柴動力品牌傳播部負責人說,這樣的熱效率下,一輛重卡一年可省柴油1.2萬升。
向外看,是產業協同能力。濰柴鏈接上下游企業,培育了獨有的同心產業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中,每一名經營主體都要尋增量做加法,杜絕零和博弈。
類似的大企業還有很多,例如,深耕“果鏈”的歌爾股份,致力工業母機的豪邁集團等。大企業不僅要帶好頭,還要聯合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支持其進入龍頭企業供應鏈,形成協同發展優勢。
企業共育,中小企業能做什么?
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專注細分領域,與大企業形成錯位競爭。康躍科技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康躍科技(山東)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武友剛自豪地說:“渦輪增壓能使發動機在工作效率不變情況下增加功率,是傳統燃油車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是動力裝備產業關鍵一環。在國內,這個技術做得最好的不是大企業,而是我們這個中型企業。”
這樣的企業在濰坊還有不少,他們有另外的名字: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地區生產總值排在山東第四的濰坊,卻能力壓青島、濟南、煙臺等地級市,在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數量方面處于山東首位,靠的是深厚的產業根基、明晰的企業定位。
在共育生態下,大中小企業做到了“大手”拉“小手”,下好“一盤棋”。
“在協作基礎上,融通發展、錯位競爭,產業才能共生共榮。”濰坊市委書記劉運說。
產教相長
農業生產離不開陽光雨露,制造業同樣如此,資金、人力、技術、土地、市場等要素就是制造業的陽光雨露。在濰坊,有兩種資源可以大小共享、各取所需,一個是人力,一個是市場。
“當前,制造業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很普遍,但濰坊沒有。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名頭不是白叫的。產業辦在學校里、課桌搬到車間里,產教融合讓技能人才不斷涌現。”濰坊市教育局總督學李杰說。
產教融合各地都在做,但很多地方“合而不深”,導致人才不適應企業需求,流動性高,進而出現“校熱企冷”問題。濰坊有什么訣竅,讓“一頭熱”變“兩頭甜”?
在歌爾匠造培訓中心的課堂上,年輕人在課本和車床之間來回奔忙。歌爾股份人力資源部產教融合高級總監李高峰介紹,這里的車床不是模型,而是從產線上帶來的、能真正生產的機器。這么做,是要讓學生一開始就接觸真實生產場景,快速適應企業環境,讓他們上崗就能上手。
大企業有實力做對口培訓,中小企業如何滿足用工需求?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機械工程系教師、全國技術能手周志強提供了一種實踐思路。“大企業與職校合作,更多的是對接就業。對中小企業來說,職校不僅提供人才,還能幫助解決技術問題,甚至能承接部分生產任務。我們就是這么做的。”
濰坊有“9+3+N”重點產業鏈,每條都由一名市級領導擔任“鏈長”,動力裝備產業鏈的“鏈長”就是劉運。“一把手”帶頭,打造了從鑄造、配件到整機、整車的全產業鏈條,本地配套率達45%,帶動上下游企業一起開拓市場。
開拓市場,看“眼緣”,也需要“紅娘”。當地開展“我為企業找訂單”活動,按照重點企業實際需求,組織企業與上游配套企業、下游應用企業見面,將協同效果好的企業“牽”在一起。
從教育筑基到產業布局,從企業參與到政府營造,資源共享讓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能迅速聚合起人才、市場等各類要素,由此釋放出的“化學反應”,也將進一步激發濰坊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生態突圍
良好的產業生態有利于創新,動力之城營造產業生態的下一步,就是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進發。
高端化,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長。
魯歐智造,聽著很高端,走進之后更玄幻。公司辦公室門牌上寫著這樣的名字:破曉、軒轅、赤霄、珠璣、蘊真……不知門背后應該是怎樣的仙俠世界。公司董事長羅亞非就是仙俠世界的主角。不過,他要對抗的不是哪門哪派,而是“散熱”。
動力裝備制造離不開電子器件,而電子器件的散熱是痛點。魯歐智造生產的檢測設備,就是要解決這一問題。“一臺檢測設備能賣幾百萬元,毛利潤高。高端化能帶來更少的競爭、更高的附加值。我們面向高端,但依然根植于、也得益于動力裝備制造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羅亞非說。
智能化,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山東是汽車產業大省,近年來商用車與乘用車齊頭并進,位于濰坊的福田汽車就是商用車里的龍頭。能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其智能化戰略。
60多臺焊接機器人忙碌運轉,飛舞的焊花為車身縫出細密針腳,近旁,無人運輸車精準地將物料送到指定位置。這是北汽福田諸城廠區車身整裝車間里的生產場景。“智能化改造將企業勞動效率大幅提升,單臺成本能降低20%。”北汽福田諸城廠區黨委副書記張冬說。
智能化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做的問題。濰坊市工信局四級調研員王桂江介紹,工信部門構建涵蓋“智能工廠+數字車間+優秀場景+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的智能制造生態體系,讓智能化遍地開花。
綠色化,是政策導向也是市場所向。
這一點,東方鋼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從征感受明顯。“為做好綠色轉型,企業在新材料新技術應用上大力投入,當地相關部門也在項目用地、流程審批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我們的鋅鋁鎂防腐產品,雖然有點小貴,但頗受市場歡迎。”
新技術改變了傳統鋼管成型后再除銹的模式,解決了海洋防腐難題,東方鋼管原來的產品主要用于高速公路護欄,現在越來越多的新品被海上光伏項目采用。一個新的市場就此打開。
濰坊產出動力,也產出生態。正是共育共享共進、互通互融互促的產業生態,讓動力之城的動力持續澎湃。